摩擦痕迹小于密封面的宽度是什么原因?
动环端面上的摩擦痕迹有时小于静环端面的宽度,或是不连续(局部的)痕迹,其原因是:
1)静环密封端面不平。种现象是沿密封面内缘连续的接触痕迹,即所谓的收敛形鏠隙。这种密封拆检时往往查不出什么其他的磨损迹象。运转起来就是泄漏量大。有人认为摩擦痕迹窄了,CHLF2-60水封,密封面积减小了,比压増大,似乎不应该漏。事实恰好相反,CHL8-50水封 ,当内缘接触时,密封的缝隙呈现收敛形状,破坏了密封面的平行,液膜压力大大増加,将密封面推开,泄漏量增大。
2)静环端面不平的第二种摩擦痕迹是密封面外缘接触
换言之摩擦痕迹的内径大于静环密封面的内径,密封面间呈扩散形状[见图91(b)]这种缝欧形状因液膜压力减小,造成比压增大,磨损加刚,容易出现沟纹,CHLF2-50水封,泄漏量增大,无法正常运行。
3)在动环端面上的摩擦痕迹不连续,或局部接触,有时大半圆(俗称“马蹄形”),有时呈三点接触(俗称“牛蹄形”)。显然,这是动环(硬环)面不平所致。
API682:2004标准规定了哪种密封布置方式?
背靠背密封3CW-B和面对面密封3CW-FF的结构比面对背密封3CW-FB的安装方式更紧凑,陕西水封,而且可以提供更好的性能。
布置方式2和布置方式3的密封结构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是外部密封的缓冲液向大气侧泄漏,后者是消除了过程流体的泄漏。
在布置方式2和布置方式3的密封结构中,内部密封的冲洗方案采用布置方式1所特有的神洗方案。外部密封可以是传统的湿式或干式密封。
统计表明,属于老化性故障的失效占10%~30%,而大量的则属于后种故障。因此,减少和避免事故性故障,对延长密封寿命和提高密封技术水平均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从2010年31家炼化企业现场高温油泵事故的数据分析看出,由于泵本体运行不稳定,如泵小流量操作引起泵体振动等原因,造成机械密封二次泄漏的事故占57%:机械密封质量原因导致泄漏造成事故占29%;而其他事故原因主要涉及诸如滚动轴承等关键部件失效及安装维护不当等问题。所以要保证密封工作稳定,首先要保证机泵运行平稳,避免发生“汽蚀”。机械密封对苛刻工况也应具备足够的适应性。